周公祠坐落於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。建於1890年,係為紀念小站稻的拓植人周盛傳、周盛波兄弟所建。周公祠佔地14000平方米。
周盛傳(1833——1885),字薪如,晚年號北海老農,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。清李鴻章部下,早年官拜總兵、提督等職,皇帝賜穿黃馬褂。光緒元年(1875年)任津沽屯田事務、天津鎮總兵,率部來小站鎮練兵,屯田、修路、開挖馬廠減河,引南運河水(即御河水)墾荒種稻。鴉片戰爭後,清政府為加強天津沿海防務的系列措施,在練兵的同時,客觀上促進了新農鎮(小站)地區的繁盛。隨著招人引種,人口增多,建立新農鎮(即小站鎮)。
周盛傳曾親自對小站地區反覆勘察,提出「排鹼引淡」改良土壤、疏導河渠、開種稻田的方案。他主持開挖了馬廠減河,引御河水(南運河)種稻。後又引進南方優質稻種,並與朝鮮「銀坊」 等稻種雜交,十餘年間水稻的栽培技術和品種不斷更新。籽粒潤白、香甜可口的「小站稻」,甚至作為「貢米」進入朝廷。光緒十年回原籍,翌年病故。清廷謚號「武壯公」,賜專祠供奉。
周盛波(?——1888),字海(舟加令),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,周盛傳之兄。早年與其弟周盛傳共同組織老盛軍,後離軍回鄉侍奉老母親。光緒十年(1884年)奉詔募淮軍5000人赴小站防務訓練,其弟病故後繼任其官職,繼續屯墾訓練事務,拓植稻田,擴建新農鎮。光緒十四年(1888年)病故,清廷謚號「剛敏公」,賜建專祠供奉。
周盛傳、周盛波兄弟是小站稻的拓植者,小站鎮的創始人,津南水利的開拓者。
周公祠佔地14000平方米。周公祠南面有戲樓和正門,北面月台上有3座大殿,分別是中殿、東殿和西殿。中殿「新農寺」供奉炎帝——神農氏、夏禹和關帝。
供奉炎帝——神農氏系因拓荒種稻;供奉夏禹系因開河引水;供奉關帝系因其為武聖。
東殿「周武壯公祠」,供奉周盛傳。
西殿「周剛敏公祠」,供奉周盛波。
歷史上,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,小站地區群眾於小站稻下種和收割前在周公祠內舉行廟會,開鑼演戲,商旅雲集,貿易活躍。「文革」期間,周公祠因年久失修,加之人為破壞,圍牆傾頹,東西偏殿和戲樓亦被拆毀,神像不存。1986年國家投資修復正殿和圍牆。1994年在紀念小站建鎮120周年之際,重塑神像。周公祠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,《中國名勝大詞典》中的著名遺址。
此周公非彼周公,是小站稻拓植者和小站鎮創始人,尋訪天津周公祠
周公祠坐落於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。建於1890年,係為紀念小站稻的拓植人周盛傳、周盛波兄弟所建。周公祠佔地14000平方米。
周盛傳(1833——1885),字薪如,晚年號北海老農,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。清李鴻章部下,早年官拜總兵、提督等職,皇帝賜穿黃馬褂。光緒元年(1875年)任津沽屯田事務、天津鎮總兵,率部來小站鎮練兵,屯田、修路、開挖馬廠減河,引南運河水(即御河水)墾荒種稻。鴉片戰爭後,清政府為加強天津沿海防務的系列措施,在練兵的同時,客觀上促進了新農鎮(小站)地區的繁盛。隨著招人引種,人口增多,建立新農鎮(即小站鎮)。
周盛傳曾親自對小站地區反覆勘察,提出「排鹼引淡」改良土壤、疏導河渠、開種稻田的方案。他主持開挖了馬廠減河,引御河水(南運河)種稻。後又引進南方優質稻種,並與朝鮮「銀坊」 等稻種雜交,十餘年間水稻的栽培技術和品種不斷更新。籽粒潤白、香甜可口的「小站稻」,甚至作為「貢米」進入朝廷。光緒十年回原籍,翌年病故。清廷謚號「武壯公」,賜專祠供奉。
周盛波(?——1888),字海(舟加令),安徽合肥周家圩子人,周盛傳之兄。早年與其弟周盛傳共同組織老盛軍,後離軍回鄉侍奉老母親。光緒十年(1884年)奉詔募淮軍5000人赴小站防務訓練,其弟病故後繼任其官職,繼續屯墾訓練事務,拓植稻田,擴建新農鎮。光緒十四年(1888年)病故,清廷謚號「剛敏公」,賜建專祠供奉。
周盛傳、周盛波兄弟是小站稻的拓植者,小站鎮的創始人,津南水利的開拓者。
周公祠佔地14000平方米。周公祠南面有戲樓和正門,北面月台上有3座大殿,分別是中殿、東殿和西殿。中殿「新農寺」供奉炎帝——神農氏、夏禹和關帝。
供奉炎帝——神農氏系因拓荒種稻;供奉夏禹系因開河引水;供奉關帝系因其為武聖。
東殿「周武壯公祠」,供奉周盛傳。
西殿「周剛敏公祠」,供奉周盛波。
歷史上,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和七月二十八日,小站地區群眾於小站稻下種和收割前在周公祠內舉行廟會,開鑼演戲,商旅雲集,貿易活躍。「文革」期間,周公祠因年久失修,加之人為破壞,圍牆傾頹,東西偏殿和戲樓亦被拆毀,神像不存。1986年國家投資修復正殿和圍牆。1994年在紀念小站建鎮120周年之際,重塑神像。周公祠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,《中國名勝大詞典》中的著名遺址。